“您有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碑斖赓u提示音響起,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張先生熟練地拿起訂單小票,對照著從冰柜里翻找冷凍烤串,然后送往廚房;而在旁邊的另一個冷藏柜里,那些泛著新鮮油光的烤串,正靜靜等待堂食顧客的挑選。記者近日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餐飲店都在實行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策略。(7月17日 《法治日報》)
無獨有偶,不少主打“現(xiàn)炒”的炒菜店鋪都存在著類似的“雙標”行為:外賣下單后,服務員從冷藏柜取出預制菜包裝,加熱后倒入餐盤出餐,而在堂食點單時,則是現(xiàn)炒現(xiàn)做出餐。除在食材方面存在著“雙標”外,在輔料上也有天差地別的“雙標”,天津某菜館老板坦言,堂食炒菜用壓榨花生油,外賣則改用桶裝調和油;堂食米飯選用當年新米,外賣則使用價格低廉的陳米。這種“外賣用冷凍,堂食用鮮貨”的雙重標準,暴露出的不僅僅是部分商家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也反映出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外賣與堂食的食材差異,本質上是商家在食品標準與成本利潤以及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畸形權衡。外賣平臺的高傭金、滿減活動擠壓了利潤空間,部分商家選擇使用低價冷凍食材、預制菜降低成本;而堂食顧客能直觀感受食材新鮮度,直接影響店鋪口碑,體現(xiàn)食品標準,因此成為“優(yōu)質食材”的優(yōu)先供給對象。這種“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實質是將經(jīng)營風險轉嫁給消費者,用信息不對稱掩蓋誠信缺失。
無論是外賣還是堂食,食材的新鮮度、保質期、儲存條件都應遵守統(tǒng)一標準。商家以"平臺抽成高、利潤低"為由降低外賣食材品質,本質上是用經(jīng)營困難掩蓋違法事實,外賣食材也絕不能成為法外之地。
若外賣食材不斷降低標準,“掛羊頭賣狗肉”,更多商家跟風效仿,致使“劣幣驅趕良幣”,讓“雙標”不良風氣常存,那最終損害的是整個餐飲行業(yè)的生態(tài)!
唯有平臺、監(jiān)管、商家、消費者四方合力,讓外賣與堂食回歸“同質同標”,讓統(tǒng)一的標準貫穿從廚房到餐桌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讓每一份餐食都承載著對生命的尊重與法律的敬畏,才能讓“舌尖上的安全”真正落地生根!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讓消費者“看得見”安心,“吃得著”公正。(劉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