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珠海市委宣傳部官方賬號“珠海發(fā)布”消息,為切實提高食堂服務保障質量、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珠海市教育局日前下發(fā)《關于在市直屬學校推行師生“同餐同菜同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逐步取消教工食堂,實施師生“同餐同菜”。
“同餐同菜”的基本邏輯是將學生和教師、校長等人員的風險進行捆綁,讓后者和學生面臨同樣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而督促其注重食品質量。這就類似于“礦工和礦主一起下井”,將二者置于同樣的人身風險中,從而倒逼礦主注意采礦安全。
中小學生的社會經驗遠不及成年人。相較之下,教職工對于食材的鑒別能力及舉報、監(jiān)督等處理能力都更強,在共擔風險的情況下,往往能更及時地察覺并舉報食堂可能存在的問題。對于學校而言,這也是向家長和社會做出的承諾,并能規(guī)避食堂“開小灶”“不公平”等議論。
這樣看來,珠海市此舉獲得民眾認可并不意外。不過,教工食堂的取消絕非意味著學生食品安全就此打了包票。
且先不論教職工可以點外賣、回家吃飯等情況,即使是“風險捆綁”,讓教職工作為捆綁人也多少有些無奈的意味。從最理想的“誰負責管理,誰就捆綁風險”的設想來看,最應當和學生們一起吃飯的并不是教職工,而是食品公司的管理者、學校的招標者和相關監(jiān)督方。學校當然不可能讓這些人全部到食堂中與學生“同餐同菜”,只能讓方便管理的教工成為風險的共擔者。
也就是說,同餐同菜的“風險捆綁”本身就存在缺陷:在教工食堂用餐的大部分人只是普通教職工,與食堂招標、食材采購、食品監(jiān)管并無責任聯系。受限于自身權責,他們并不能直接干預食堂食品問題,往往只能作為“更敏銳的舉報人”,代替學生發(fā)現問題、舉報問題。
更何況,普通教職工既沒有食品監(jiān)管等行政職務,也非公司招標、食材供給等負責人,因而也沒有監(jiān)督學生食堂的義務。對于他們來說,教育工作、教學管理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早在2018年,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教體局便嘗試過讓班主任提前一小時喝牛奶、沒有發(fā)現異樣后方可發(fā)給學生飲用的“試喝”舉措,最終在遭到許多批評后撤銷。究其原因,負責教育工作和教學管理的班主任,本就不是牛奶供給的責任方,也不應代替監(jiān)管部門承擔“親身檢驗”的任務。
可見,取消教工食堂雖然能增加校長等負責人前往學生食堂就餐的機會,但受影響的人卻更多是普通教職工。后者既沒有監(jiān)管的責任,本身也無法直接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因而,這種有缺漏的“風險捆綁”,只能是改良食堂的其中一步。真正要解決學校食品安全問題,必須讓食堂更透明、讓監(jiān)管更有力、讓舉報更有效。在這個意義上,《通知》中嚴格規(guī)定自營食堂餐費中的原材料、水電、燃氣、耗材及人工成本占比,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成立由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組成的膳食委員會等舉措,同樣值得效仿和借鑒。
“同餐同菜”一定程度能遏制食堂食品安全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這樣的“風險捆綁”并不完美。保護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不能把監(jiān)管部門的責任推給教職工。信息公開、加強監(jiān)管,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李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