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降雨增多,伴隨著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食物中的微生物也趁機“野蠻生長”。7月29日,陜西省疾控中心發(fā)布健康提示,提醒市民朋友:進入汛期,要格外注意飲食安全,減少食源性疾病發(fā)生風險。
所謂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入食物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人群普遍易感。為什么汛期更要嚴防“病從口入”?陜西省疾控中心營養(yǎng)食品所專家介紹,汛期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十分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加速食品的腐敗變質,污染機會也相應增多。當洪澇災害發(fā)生時,糞便、生產生活垃圾、有毒化工產品(如農藥、鼠藥、重金屬等)可能會隨水流擴散,儲存的食品、原料、田間作物等可能會被浸泡、污染。洪澇災害期間,食品加工場所、廚房、廚具、餐具等可能被淹而導致污染,加之缺乏清潔水進行清洗,可能導致食品加工制作時被污染。一旦當?shù)蒯t(yī)療衛(wèi)生服務場所、設施和設備等遭到破壞,影響正常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若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潛在的傳染源得不到妥善管理,那么進而也會增加污染食品的機會。
對于汛期食源性疾病的預防,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者和消費者務必要注意以下幾項:首先,不要加工、食用被洪水淹沒、浸泡或已經發(fā)霉變質的谷物或其他食物原料加工、生產、制作的食品;其次,不出售、不購買、不食用被洪水或雨水浸泡的預包裝加工食品;再次,不直接飲用未經任何處理的地表水、雨水、洪水;牢記不用洪水洗餐具和沖洗食物;最后,注意不隨意撿拾洪災水域漂浮物,或洪水沖刷地面后留下的動物尸體或野生植物,包括野菜和野果等。
專家提醒,其間要保持良好衛(wèi)生習慣和個人衛(wèi)生。堅持做到飯前便后、接觸過洪水后要洗手。切配的刀、板和盛裝熟食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并用滾開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殺菌。尤其注意,洪澇災害過后,要及時清除室內外淤泥、垃圾、積水,防止蚊蠅滋生,保證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相關從業(yè)人員要及時對食品生產加工的設備、設施、用具和內外環(huán)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汛期高溫、高濕,食物本身不易保存。所以不建議大家一次性采購和儲存大量食材,短期存放食物應注意低溫、防塵、防蠅蟲、防鼠和隔水防潮。如發(fā)現(xiàn)食材變味、發(fā)黏、發(fā)霉等,應及時處理,不要食用。食物烹調要燒熟煮透,生熟分開存放,少吃冷葷類菜肴,不吃生的動物性食品。(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