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wǎng)訊(章淑娟 記者陳家華) 上午九點多,在廈門市翔安區(qū)大宅村一處庭院內(nèi),初夏的陽光照耀著絲絲如發(fā)的白色面線,投下了律動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小麥香,別有一番景致。手工面線傳承人黃開文坐在曬場前泡茶,對記者說道:“做面線很簡單的,無非就是面粉、水和鹽,你看,我們還有工夫喝茶?!币痪漭p松的話語將多年來練就的揉、搓、甩、拉的真功夫藏進了笑容里,但熟知廈門手工面線的人都知道,要做好這一團面線并不容易。
手工面線傳承人黃開文制作面線現(xiàn)場 圖片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廈門記者站
“高林面線是祖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要是失傳了,就太可惜了”黃開文介紹,他的叔叔是廈門市湖里區(qū)高林村做手工面線的一把手,從業(yè)近50年,年紀大了,一門好手藝卻找不到年輕人來繼承。黃開文懷揣一顆傳承的初心,帶著兒子一起學習制作手工面線,學習一年后出師。從此,他和兒子便始終堅守這門制面手藝。日日夜夜的堅持,不僅需要初心,更需要匠心與耐心。正如黃開文所說“純手工的面線,復雜的是制作的工序,考驗的是對面團、溫度、時間的把控。”他表示,做面線,需要學會看天氣。天氣不同,溫度和濕度也不同,那么在制作面線時,就要根據(jù)天氣的變化,調(diào)整水和鹽的分量,具體加減多少,那就得靠經(jīng)驗。這也是黃開文堅持所有工藝必須純手工完成的主要原因。
純手工制作手工面線,產(chǎn)量提不高,銷量也自然提不上去。曾經(jīng)有人向黃開文建議借助烘干機、空調(diào),將制作的面線抽掉水分,以縮減時間。但是,黃開文堅持自然風干。他說,面線風干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也需要根據(jù)當天溫度、濕度的不同,調(diào)整風干的時間,面線并不能長時間待在室外,每隔十幾分鐘到兩個鐘頭不等,要拿回室內(nèi) “休息”一下,再拿出去曬,如此反復,才能使面線在水分干透的同時,保留口感。這樣純?nèi)諘竦拿婢€,吃起來才有天然小麥的香味。因此,即便是好天氣時,黃開文一天用200斤面粉做面線,依然供不應(yīng)求。
如今,黃開文還利用當?shù)氐奶厣r(nóng)產(chǎn)品——大宅村火龍果,對傳統(tǒng)的手工面線進行研發(fā),制出了粉紅色的火龍果手工面線?!拔兜肋€不錯,但是煮起來的賣相卻不如傳統(tǒng)的手工面線好看,我還得好好琢磨琢磨”黃開文表示,他在堅守傳統(tǒng)手工面線的同時,也希望進行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讓越來越多的人吃到記憶中的“古早味”,也讓這門手藝繼續(xù)傳承下去,并且迸發(fā)出的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