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三亞市崖州區(qū)冬季瓜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豇豆掛滿枝條,采摘工人穿梭在豆秧間忙碌采摘,首茬標準化種植的豇豆迎來上市。
走進基地,綠油油的豇豆秧被白色的防蟲網圍繞,這些側網80目、頂網60目規(guī)格的防蟲網,是優(yōu)質豇豆生產的第一道防線。
“目前基地85畝地采用半圍網、15畝地采用全圍網,能阻隔薊馬和斑潛蠅等主要蟲害的侵入。”基地技術團隊成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謝文透露,全覆蓋防蟲網與同時期露天種植豇豆相比,薊馬種群數量減少75%左右,斑潛蠅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在第一道防線的守護下,豇豆的綠色生長仍需面對病蟲害的侵擾。這時,第二道防線就開始“大顯身手”了。
基地內的豆秧上,隨處可見懸掛在不同部位的誘捕器,藍黃誘蟲色板高懸在豆架頂部,田間矗立的太陽能燈誘捕裝置也在實時運轉。
“除了防蟲網,第二道防線涵蓋色板誘殺、生物天敵、植物誘導免疫等。”三亞瓊崖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工作人員黃成宏說。
“通過運用綠色防控集成技術,可以達到‘三減’‘三增’的效果。”三亞市農業(yè)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技術減少主要蟲害70%以上,減少農業(yè)損失10%以上;增加產量20%以上,畝產增加純收益4000元以上。
基地里10月中旬播種的豇豆,如今迎來了采收期?!澳壳懊刻觳墒罩辽?000斤,都是一級豆,備受收購商歡迎?!辈烧と诵险湔湔f。
高品質豇豆的背后除了有兩道防線的護航,還離不開不少現代農業(yè)科技發(fā)揮的作用。
與露天種植不同,安裝防蟲網后網內濕度增加,為了解決該問題,基地同步配套建設了水肥一體化設施,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發(fā)育生長區(qū)域,既能有效避免大水漫灌帶來枯萎病等風險,也能節(jié)省肥料、提高產量;科學種植離不開小型氣象站的氣象支持,成套的物聯網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猶如“豆田衛(wèi)士”,精準地實時推送風速、濕度等農情信息,幫助田間技術員更好地精準施肥……
標準化種植投入較高,效益如何?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疑惑,黃成宏算起了經濟賬。
“種植投入成本每畝為1.64萬元,標準化種植后采摘期延長15天至20天,預計可采收至明年春節(jié)后。豇豆畝產超過5000斤,優(yōu)質豇豆按均價每斤5元計算,收益還是可觀的?!秉S成宏說。
工人不間斷采收,豆田旁的貨車上,堆放的豇豆逐漸壘高。
隨機拿起一把豆角,記者注意到,豆身捆繩上的二維碼格外醒目。掃碼后,手機上立刻顯示出該豆角的產地、種植者等信息。
“二維碼就是綠色生產的第三道防線,掛上這個條碼的豆角必須承諾常規(guī)農殘不超標等,方便消費者放心選購?!秉S成宏說,三級防控嚴把農業(yè)生產的每一道防線,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賦能“海南豇豆”區(qū)域公共品牌建設,切實守護人民“舌尖上的安全”。(黃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