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到訪政和縣,在白茶博物館的施工現(xiàn)場,望著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主體框架,筆者很是感慨。涉茶博物館并不少見,但白茶博物館有所不同,不僅體量大,總用地面積100余畝,建筑規(guī)模5萬余平方米,而且高標準,對標國家一級博物館,致力于達到一流水準。
這是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廖俊波主政政和縣期間,實施“回歸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而引進的一個項目。項目2015年立項,2019年動工,隨后就遭遇了三年疫情,迄今才基本完成總體框架。建設者是政和鄉(xiāng)賢、民營企業(yè)家許慶友。其中經(jīng)歷的困難不難想象。他表示,再難也要做好,這是廖俊波書記生前托付的一件事。
除了建設規(guī)模與標準,白茶博物館的建筑特色同樣令人贊嘆。其文化密碼令人印象深刻:夯土墻、老石條與藏茶。
夯土墻是一種古老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這是筆者第二次見到博物館立面采用夯土墻的元素。第一次是在洛陽偃師參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夯土墻是整個建筑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以此展示早期中國的場景和中華文明的肇始。白茶博物館則運用三合土、仿夯土飾面,不僅與白茶小鎮(zhèn)所在地石圳村的古村落風貌相吻合,還彰顯了政和千年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底蘊。
地面老石條除了閩北古厝的條石外,還有一種號稱嘉庚石。什么是嘉庚石?陳嘉庚先生當年建設廈門嘉庚中學打造的石板,由于道路及廣場改造,退下來的石條,便取名為嘉庚石。都說要就地取材,而建設者卻寧愿增加成本,從廈門搬運回來這些石條。踏著嘉庚石,內心就踏實。建設者是以嘉庚先生當年“寧可企業(yè)收盤,決不停辦學?!钡臎Q心和毅力,去完成“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建民營博物館需要情懷,但博物館的生存則需要運營。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記錄者和見證者,而建設者則以放眼未來的眼光和格局來運籌白茶博物館的建設。白茶博物館有個重要的主體建筑是藏茶館,可以儲存50萬公斤的白茶,是目前國內最具規(guī)模的白茶倉號。將博物館與白茶收藏相結合,把白茶變成產(chǎn)品、展品甚至投資品。藏茶館墻體厚度達45厘米,且用生土夯成,有利于保持恒溫恒濕環(huán)境,更好地保障茶葉的品質。
白茶重藏。濃釅淳厚的老白茶,浸潤著歲月的秘香,貯藏了時光的積淀。了解白茶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存放的時間越長,白茶的藥用與收藏價值就越高。由此可見,建設者早已開始謀劃白茶博物館的未來。不僅發(fā)揮白茶的屬性收藏好茶,而且致力于種植、生產(chǎn)、倉儲、銷售茶葉一體化,以產(chǎn)業(yè)支撐博物館行穩(wěn)致遠,這也是白茶博物館的獨特之處。(戎章榕)